天水 [切换站点]
好店入驻
微信扫一扫打开
入驻好店
发布信息
微信扫一扫打开
发布信息
丝路头条  >  旅游  >  河西走廊对中国意味着什么?从敦煌到嘉峪关,从酒泉到张掖...
河西走廊对中国意味着什么?从敦煌到嘉峪关,从酒泉到张掖...
2020年06月08日 22:17   浏览:3781   来源:听海

从敦煌到嘉峪关,从酒泉到张掖,从武威到兰州……,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踏访河西走廊,用几天时间穿越千年时光,走过这条历史与时代交织、梦想与现实激荡的长廊。

感受历史的气息,触摸时代的脉搏,这条千年古道承载着过去,更通向未来。

一、路通则盛,路阻则衰。东起乌鞘岭,西至星星峡,在祁连山与合黎山、龙首山等山脉间,夹着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,东西长约1000 公里,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,为西北—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,因位于黄河以西,形似走廊,故称河西走廊,地域上包括兰州、武威、张掖、酒泉、嘉峪关、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。

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,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穿过,通向中亚、西亚,最终到达欧洲,可谓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

千年来,河西走廊在漫卷黄沙中拱卫疆土,在丝路驼铃中通达西域,在流沙坠简中传承文脉,在岁月变迁中历久弥新。

二、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,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依然挺立、生机勃勃。而其见证,正是散布在这片古老大地上的无数文物与古迹,它们既是灿烂文明沉甸甸的承载,也是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。

“敦煌”一词最早见于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,“始月氏居敦煌、祁连间”。今人则觉得“敦煌”二字有着盛大辉煌之寓意,足以彰显这里曾经显赫的过往。千年时光的风云际会,更在这里留下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,以其沧桑的历史与美丽的传奇吸引着人们。

敦煌市东南25 公里处,鸣沙山东麓、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,被称为“千佛洞”的莫高窟已静静伫立了1650 余年,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,也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、保存较完整、内容最丰富、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,代表了公元4 至14 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,是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鉴的结晶,并于1987 年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
据唐《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》的记载,前秦建元二年(366 年),云游四海的乐僔和尚拄杖西游至此,眼前突现万丈金光,如现万佛,心有所悟的乐僔便在对面崖壁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,次有法良禅师“又于僔师龛侧”,开凿了第二个洞窟。莫高窟的营建由此二僧开端,也开创了敦煌璀璨的佛教文化。此后千年,一个个洞窟接续开凿,似菩萨缓缓睁开千眼,形成南北长1000 多米的石窟群。

莫高窟分南北两区,存有塑像、壁画的洞窟多集中在南区,现存洞窟492 个,塑像2000 余尊,壁画4.5 万平方米以及木构建筑5 座;北区则是僧侣修行、居住、瘗埋的场所,有洞窟遗址243 个。莫高窟是建筑、彩塑和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。你可以孤立地看一幅画,但实际上,一整个洞都是完整的艺术,有完整的佛教思想在里面。洞窟建筑因功能不同而采用多种形制;彩塑是莫高窟艺术的主体,置于窟内显著的位置,是主要的偶像;壁画布满全窟各壁,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的思想理义及其丰富细致的内容。三者互相呼应,交相辉映表达中心思想,吸收了古代中西艺术之长,反映了一千多年间佛教文化、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,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。

用“信仰的力量”来描述莫高窟的营造史并不为过。一千多年间,正是因为对佛教的信仰,敦煌居民用耐心和虔诚,不惜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开窟造像、供养佛祖,战乱也未曾将莫高窟毁掉。1944 年,“敦煌守护神”常书鸿与同仁在疮痍之上建立了“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”,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敦煌艺术,被流沙堆掩的莫高窟也终于结束了400 多年的沉寂,有了专门的保护机构。此后70 余年,一代代莫高窟人心怀敬畏守护敦煌,弦歌不辍,薪火相传。

莫高窟见证了人类千年的祈愿,它告诉人们,慈悲能承载,智慧能沟通,美能成就。开放的胸怀,让多宗教多民族在敦煌共存,多元文明在敦煌交相辉映。季羡林曾说,“敦煌文化的灿烂,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,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”,彰显着华夏文明海纳百川的博大襟怀和开放包容的极大自信。走过丝路繁华,拂去岁月风尘,古老的敦煌,在新时代焕发着更加夺目的光彩。

三、行走在河西,从来不会觉得孤寂,千百年屹立在大漠中的明长城,始终在不绝的悠悠驼铃声中庇佑着我们。宋元以前,此地有关无城。直到明朝,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,看中嘉峪山西北麓的险要地势,选为河西第一隘口,并于公元1372 年开始筑城设关。此后经历一百多年时间扩建,终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——嘉峪关,并被誉为“天下第一雄关”。古代,它是镇守和护卫边关的国门屏障;今天,它是河西灿烂历史长河中的活化石。在丝绸之路深邃的历史中,诸如敦煌莫高窟般震惊世界的璀璨遗产,在它的守护下,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。

站在威震千古的嘉峪关上,脚下的青色长城升腾出浩瀚的云烟雾气,远方的祁连雪山如同沉静的白色野兽,蛰伏在这片轻雾中,大有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之势。难怪林则徐在嘉峪关留下气势非凡的感慨:“严关百尺界天西,万里征人驻马蹄。飞阁遥连秦树直,缭垣斜压陇云低。天山巉削摩肩立,瀚海苍茫入望迷。谁道崤函千古险,回看只见一丸泥。”此诗气势与“天下第一雄关”的雄伟壮阔相得益彰。此时,那些在河西走廊屡建奇功、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的身影愈加清晰,是他们赋予了嘉峪关屹立的灵魂。

1842 年10 月11 日,被遣戍新疆伊犁的林则徐满身征尘抵达嘉峪关。他临关驻马,登上城楼,纵览祖国西北这一雄关和四周宏伟开阔的景色,不禁感慨万千,写下了著名的四首《出嘉峪关感赋》,淋漓尽致地抒发出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。

1849 年,林则徐途经长沙,见了在家耕读的左宗棠,并将收集的新疆山川险要及治疆经验尽遗于左宗棠。27 年后,林则徐已离世多年,左宗棠带上地图,西出嘉峪关。

1876 年,左宗棠指挥多路清军讨伐阿古柏,次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部领土。1880 年5月,为收复伊犁,近70 高龄的左宗棠再次西征,抬棺出嘉峪关驻军哈密,彻底击溃了阿古柏残余势力,并于次年与俄方改订条约,收回伊犁。

历史人物渐远,人文精神长存。张骞开辟丝路,霍去病开拓疆土,班超再通西域……河西走廊的精神长城不倒,既是嘉峪关坚不可摧的功劳,也是他们立下的千秋功业。

四、 2000 多年前,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之旅,开辟了伟大的丝绸之路,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华美乐章。在莫高窟第323 窟中,精美的壁画《张骞出使西域图》,描述了张骞出使西域历时十三年,途经大宛、康居,抵达大月氏的历史事件。从此“使者相望于道”“商旅相继”,贯通亚欧的古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东西方友好往来、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

西汉初期,河西走廊是匈奴人游牧的地方。建元二年(公元前139 年),张骞出使西域,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。漫天风雪中的张骞,执着地拿着汉朝的符节,纵使千难万险,也要向远方的未知开凿而去。十年身处匈奴的羁押,面对种种威逼利诱,张骞“持汉节不失”。作为中华文明的使者,时光无法泯灭他的忠诚,岁月无法湮没他的理想,壮志未酬誓不休,打通西域是他的神圣使命。

为实现“断匈奴之臂,张中国之掖”的战略构想,未央宫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拿出虎符,一声令下,公元前121 年的河西之战,年仅19 岁的霍去病率军出陇西,越祁连,深入胡地千余里,大破匈奴,俘虏了单恒王、酋涂王等五位匈奴王,一战征服河西西北地区,凉州也因其“武功军威”而更名为武威,与酒泉、张掖、敦煌并称河西四郡。自此,汉朝获得河西走廊的掌控权,打通了大汉与西域的通道,把东西方紧紧连在了一起。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?”大漠风沙中壮怀激烈的嘶吼,金戈铁马中纵横驰骋的征战,仿佛能看到霍去病策马奔腾在由他打通的通道上,奔向远方,奔入历史的长河。

“明镜所以照形,古事所以知今”,张骞勇敢无畏的冒险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,不仅开拓了“丝绸之路”,还为后世开创强国复兴的必由之路提供了镜鉴。在“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的今天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构想,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,丝路精神也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。从古丝绸之路到“一带一路”,河西走廊再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

古道新衢,鉴往知来。丝绸之路是一把钥匙,打开时空隧道,连接了过去与现在,也连接了古人与今人。古老传说与现代文明,都从这里抵达更远的地方。

结语

穿越历史长廊,探寻文化伟力。跨过千年的时间长河,河西走廊为人类创造出一个庞大的世界,我们皓首穷经,所能采撷的也不过沧海一粟。从驼铃声声到高铁轰鸣,唤醒了世界对古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记忆与共鸣,古老丝绸之路再次焕发勃勃生机。踏着绵延古道,穿越荒芜戈壁,探寻神秘的莫高窟,感受大漠孤烟的波澜壮阔,还有那雪山,流水,星河,日月……重走前人走过的路,重温历史留下的璀璨,让我们怀揣着中华儿女的梦想阔步前行,在河西走廊的蓄势待发中,续写新的辉煌。

头条号
听海
介绍
关注行业动态,融合跨界资源,助力企业发展!
推荐头条